湖南运用94亿债券“收储”126宗地 全国土储专项债发行已超千亿元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来源:财联社
又一个省份运用专项债实施土地“收储”,正式落地。
据微信公众号“湖南自然资源”公布的信息,湖南省政府2025年第一批专项债券4月8日正式发行,其中土地储备专项债券规模达94.15亿元,占全省用于项目建设专项债券资金的41.5%。湖南本次土地储备发债涉及80个项目覆盖全省126个地块,全部为存量闲置土地。
这标志着湖南成为继北京、广东之后,全国又一个土地储备专项债正式落地的地方。
据悉,自2024年11月自然资源部下发《关于运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通知》以来,湖南组织市县完成两轮次专项债券资金需求摸排,重点围绕地块条件、规划用途、收储成本、出让收益、企业意愿、市场前景等因素进行论证分析,合理确立收回收购地块和项目。市县政府部门对土地收储工作高度重视,经研究拟上报项目,确定了申报项目和优先序。
除湖南,天津、桂林等地,也在近期公布了使用专项债回购土地最新进展。
天津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3月22日发布2025年第一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拟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价格公示信息。据DM统计,本次天津共涉及12个区41宗地块,价格合计约75.1亿元,土地用途包括住宅、商业、工业用地等。
4月7日,桂林市自然资源局在官网发布《关于桂林市市本级(不含经开区)2025年第一批拟使用土地储备专项债券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价格的公示》。公示信息显示,桂林市本级拟对中山南路、秀峰区桃花江片区、雁山区科教园等8宗存量闲置土地进行收回收购,总面积1958.43亩,收购价格约10.11亿元。从土地性质来看,不仅有城镇住宅用地,还包括办公、商业、商务金融、娱乐康体用地等。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指出,从目前土地库存情况来看,库存土地中有不少是多年前出让的地块。这些地块由于规划条件不适应新形势、市场深度调整,或房企没有开发能力,导致土地库存规模不小,并对稳定地价形成一定压力。这不利于房企资金周转和风险防范,也不利于保交付。
“使用专项债回购土地,可从源头上降低库存,有利于促进市场止跌回稳。另外,国企城投之前承担稳增长先行军,收储这些地块,能给前者带来资金上的源头活水。收储所发挥的这种盘活存量的功能以及活水效应,由此成为今年土地市场一大看点。”李宇嘉表示。
业内人士表示,2021年以来不少地方通过城投公司拿地,以稳定土地市场,但城投托底拿地开工率较低,土地闲置沉淀对城投平台债务还本付息压力攀升形成一定影响。
分析师指出,通过发行土储专项债回购土地,地方政府能以较低成本筹集资金,以此偿还或替换城投公司过去因维持土地市场稳定而承担的高息债务,有助于减轻城投平台债务负担。土储专项债既可以为城投债务化解提供短期流动性,减少其高成本的债务利息支出,还能够为地产去库存构建长期供需平衡框架。
亿翰智库研究中心总经理于小雨也认为,使用专项债回购闲置用地,不仅可提升土地利用效率,还能够帮助企业提高资金流动性。而广东省今年二月份大规模实施回购闲置用地以来,多个地方运用专项债券资金收购闲置土地的工作,正在逐步进。
今年2月24日,广东省发行约307亿元专项债券用于收回收购存量闲置土地,涉及广东省19个城市(不含深圳)的86个项目。
“更多省市将参考、借鉴广东省的做法,出台详细的操作细则、指引盘活土地,并在土地调规、置换等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并尽快展开相关工作。”于小雨称。
根据中指院监测数据,截至4月10日,广东、四川、湖南发行的用于收购存量闲置土地的专项债总金额约402亿元,涉及166个项目。其中广东省涉及金额304亿元,居首位,湖南、四川规模分别为94.15亿元、3.3亿元。
依地块类型区分,住宅用地(含综合用地)为主,占比近70%,商办用地占比约26%,工业用地占比约8%。拿地时间集中在2020-2024年,占比接近80%,特别是2021-2023年地块居多。用地单位覆盖地方国企、央企和民企,绝大多数为地方国企。
按历史情况,土储专项债主要发行阶段为2017年7月至2019年9月,合计土储专项债发行规模占期间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的35%。参照过往发行经验,中信证券预计,2025年土储专项债发行规模,或在6000亿元-1万亿元区间。
中指院政策研究总监陈文静告诉记者,整体来看,今年以来已有多地公示拟使用专项债收购闲置存量土地。据中指院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范围各地拟收储的总金额已超过1000亿元,尤其是3月以来各地公示的收储节奏有所提升。
“随着今年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逐步落地,稳增长要发挥项目带动作用,预计各地专项债发行速度加快,这为土地收储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李宇嘉称。
“一些重点城市及省份动作迅速,但整体看,目前各地落实专项债收购存量土地的进展,仍有待提速,未来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陈文静补充道。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