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贝聿铭大师:那些永远屹立在地球上的传世杰作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今日打开朋友圈,满是华裔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辞世的消息。先生千古,以百年时光为世界建筑史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神来之笔,纵然灵魂消散于天地,这些作品依然傲立在地球上,依旧是世人争相朝圣的艺术杰作。
贝聿铭的生平就是一部岁月悠长的建筑史诗,故而以他的作品来诠释他的一生较好不过了。
即便你未曾亲身到过他所设计的建筑,但哪怕是看到这些作品的照片,你也能感受到他的惊世才华。
1979年 美国波士顿
肯尼迪图书馆
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遇刺身亡后,遗霜杰奎琳钦定了贝聿铭来设计肯尼迪图书馆。从1964年到1979年,肯尼迪图书馆历经15年建成。
图书馆本欲设立在美国的一流学府内,但最后却选址于波士顿多切斯特海滨的一片垃圾场。
它倚海矗立,黑白分明。整个建筑的架构由一套几何图形组合来完成:圆、方、三角。大道至简,不过是几个最基础的几何图形之间的交错,贝聿铭便将它们变成了艺术杰作。
肯尼迪图书馆建筑主体上,有一块大面积突出的黑色玻璃幕墙,镶嵌在全白建筑正面上,使得整座建筑造型独特简洁,反差分明。
贝聿铭以奇思妙想,化腐朽为神奇,使得这座脱胎于垃圾场的肯尼迪图书馆成为了波士顿的较佳风景名胜。
1989年 法国巴黎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全球各地的人,不论来自哪个国家,不论渊源于何种文明,只要去到巴黎,都不会忘记去卢浮宫打个卡。
贝聿铭擅用光影,以通体透明的金字塔形建筑,作为卢浮宫的主入口。
这样的设计不仅为地下设施提供了良好的采光,还能映射出巴黎不断变化的天空,将一座城市的风光尽收其中。
想当年,法国总统密特朗力排众议,将设计大权交给了贝聿铭。即便如此,诟病之声仍然不绝于耳,下至平民,上至名流,都对这个华裔设计师极不信任。
他们说这个金字塔形的建筑像个活死人墓,会毁了卢浮宫。
然而,自1989年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建成至今已30年,贝聿铭用世界人民络绎不绝地争相前往给了法国人一个优质的答案。它已成为巴黎无可争议的城市地标,亦是贝聿名最蜚声国际的代表之作。
1996年 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美秀美术馆
我们常用“跃然纸上”来形容一名杰出画家的妙笔,但贝聿铭的作品却可以用“跃然世间”来形容。
他想在日本的山林之间构筑一个人间仙境,美秀美术馆就此诞生。
巍巍远山,幽幽翠谷,若隐若现于缭绕的云雾间。远眺山间,可以看到一处建筑的屋顶自然地与群峰相接,如同它本就是山峦的一部分。
当你走过一条绵长的小路,来到山间的草堂,耳边顿无尘世喧嚣,只有风拂过树叶的沙沙作响与瀑布的冲刷之声。
美秀美术馆主体建筑的80%都埋藏在地下,却并非一座真正的地下建筑,而是受到了日本自然保护法的约束。
构造的形态当然被地形所左右,根据当地的规定,总面积为一万七千平方米的部分,大约只允许两千平方米左右的建筑部分露出地面,所以美术馆80%的部分必须在地下才行。
即便受到地形与法律相关的种种约束,贝聿铭也能在其中找到一个圆融的点,将他的设计才华静静发散。
从外观上只能看到许多三角、棱形等玻璃的屋顶、其实那都是天窗,一但进入内部,明亮舒展的空间超过人们的预想。
贝聿铭初到这里时,便说它是一块桃花源地。经他雕琢之后,美秀美术馆真正成为了世人眼中的桃花源。
2006年 中国苏州
苏州博物馆新馆
贝聿铭本是苏州望族之后,但年轻时便已走出国门。苏州博物馆的设计,就像是他设计理念中他乡与故土的一种交融。
园林、昆曲,苏州自有它的古典风貌,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缩影。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沿用了经典的几何外形,巧妙地结合了苏州的古典韵味,使得整个建筑即便有了现代设计的建筑风格,却一点无碍于它的典雅端庄,优质融合,毫不突兀。
它在古典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平稳,用发展的眼光回溯了历史。
单纯的黑与白,如同贝聿铭对苏州深沉的情感,厚重,庄严,似有一种中国人骨血里的家国情怀。
水池边上,贴着院墙延绵的石画,给人一种烟雨将至感觉,如同山水画一般静谧。恰似昆曲《牡丹亭》里描绘的那般: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那是江南特有的风景,是贝聿铭脑海中的苏州。
即便他早已离开故土,久居他国,对故园的印象却根深蒂固地埋藏在心间。
如他所说:
“对我来说,中国印记从未完全消失。现在我在美国住了七八十年,仍然觉得自己是中国人。不是很怪吗?我给了自己新的外表,但内心的一切早就存在了。”
2008年 卡塔尔多哈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
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位于卡塔尔首都多哈海岸线之外的人工岛上,作为宗教主题的建筑,它有着一种不滞于凡尘的庄严感。
远远望去,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便是一片圣洁之地。以白色为主基调的外观下,突显出一种平和之感,仿佛近之便能洗涤心灵。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应该算得上贝聿铭的封笔大作了,他仍旧沿用了经典的几何图形,但却愈发的纯粹。
或许因为它有着重要的宗教意义,或许因为贝聿铭已将他的设计思想升华到万物归一的境地。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主体矗立在海平面上,仿佛踏入一步便远离了世间的尘泥。
贝聿铭曾说过,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将是他最后一个大型文化建筑。他也曾说过,作品不在于多,而在于做到优质。
以上,只是贝聿名部分代表作品。他用一生为世界各地书写了众多的建筑艺术传奇,傲然屹立于世界的各个角落。
他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展现了一名华裔建筑艺术大师的气度、傲骨与匠心,优质地呈现了自己精湛的艺术才华,让无数人由衷折服。
而今日他已离去。
丰碑的陨落,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他的名字终将因为他的旷世杰作而永远被世人铭记。
以下,是贝聿铭先生的其他作品。
1963年 中国台中
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
1967年 美国科罗拉多
国家大气研究中心
1977年 美国波士顿
汉考克大厦
1982年 中国北京
香山饭店
1982年 中国香港
中银大厦
1990年 德国柏林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1995年 中国北京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
贝聿铭说:
“我不喜欢各种标签式的称谓。对我而言,建筑就是建筑。没有什么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解构主义。如果你愿意,你可以使用你所有想用的主义称谓。
但我不相信这些,它们如过眼云烟,而真正留存下来的那一个还是建筑本身——各个时代的建筑。
作者:家装丸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