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达74.19岁!健康贵州建设成效显著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12月6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健康贵州: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新中国成立70年,贵州坚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卫生健康服务,全省卫生健康事业实现跨越发展。
“70年来,我省卫生健康事业与全国一道,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省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李奇勇用一组数据描述这场变化——
201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74.19岁;全省医疗卫生机构28072个,是1950年的334.23倍;病床245639张,是1950年的263倍;卫生技术人员32.35万人,是1950年的486.45倍;平均每千人拥有的病床数由1950年0.06张增长为6.82张;每千人拥有的卫生技术人员数由1950年0.05人增长到6.82人。
这组亮眼的数据,是深入推进健康贵州建设,大力推动全省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集中体现。
在为人民健康保驾护航的征途上,贵州创新凝练“十个坚持”指导全省卫生健康事业,为“健康贵州”建设全面发力,取得显著成效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同时,着力补齐基本医疗短板,发力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关键节点。据悉,2018年全省因病致贫返贫人口减少了17.18万人,健康扶贫工作对脱贫攻坚的贡献率从2015年6.83%提高到13.73%,确保农村贫困人口看病有地方、有医生、有制度保障。目前,我省大病专项救治病种扩大到25种,1627个农村饮水点纳入常规监测,并遴选102个项目全面实施“百院大战”建设。
在医疗资源下沉方面,我省先后8次共组织8万余名医护人员开展“万医下基层”大型义诊巡诊活动。并创新开辟远程医疗“贵州路径”,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省、市、县、乡四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体系。
在医疗合作上,深入开展援黔医疗卫生对口帮扶,国家和东部六省八市共266家医疗卫生机构对口帮扶我省217家各类医疗卫生机构。“黔医人才计划”培训医院管理和学科骨干230名。55名院士、1305名核心专家加入“医疗卫生援黔专家团”,38名院士在贵州建立44个工作站(室)。
在深化医改上,我省在全国率先探索建立“督医”制度,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纳入全省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6、2017年均排名全国第4,其中,余庆县、遵义市、福泉市先后作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区”受到国务院表彰激励。
当前,分级诊疗试点覆盖全省9个市州,2个市纳入国家城市医疗联合体建设试点,35个县纳入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国家试点,并遴选42所公立医院开展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试点工作,更加有效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为加强公立医院党的建设,我省落实“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全国率先将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纳入全省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实行党的建设和医院管理“双千分制”双线考核,切实把党的领导融入医院治理各环节。
在公共卫生和中医药服务能力方面,坚持预防为主、中西医并重。2018年,全省甲乙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率441.82/10万,连续9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为全国第九个消除疟疾省份。免疫规划、地氟病防控等工作全国持续先进,并率先在全国基本建成山地紧急医学救援体系。
据介绍,全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县城)有47个;国家卫生乡镇411个,数量全国排名前列。建成2家省级、8家市级、57家县级中医医院,16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65个乡镇卫生院、28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3613个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值得一提的是,刘尚义教授荣获中医药界较高荣誉“国医大师”称号。
在广大卫生健康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之下,贵州卫生健康事业进入了历史上较好的时期。接下来,在健康贵州行动的深入带动下,全省卫生健康系统将继续以“十个坚持”新思路为指引,完善全省卫生健康事业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基层卫生健康服务能力,持续推动贵州卫生健康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来源:多彩贵州网 吴仪 陈鹏 王文峰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