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住过的那些房子!

楼市早知道 2018-04-19 16:50:00
用手机看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记得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尔达曾问里昂: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 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生活里总会有些不尽人意,命运不公、社会残酷,面对种种,有人心生抱怨,有的人,却选择坦然待之。 那些认真生活的人,心底向阳,眼里有光,总能在琐碎艰难的生活里,开出一朵希望的花。

记得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里,玛蒂尔达曾问里昂:生活是否永远艰辛?还是仅仅童年才如此?

里昂回答,总是如此。

生活里总会有些不尽人意,命运不公、社会残酷,面对种种,有人心生抱怨,有的人,却选择坦然待之。

那些认真生活的人,心底向阳,眼里有光,总能在琐碎艰难的生活里,开出一朵希望的花。

认真生活的人,在买房这个精神属性中同样向往着美好的生活。

房屋不再是冰冷冷的水泥,钢筋,而是充满温度的家。

在中国文明进步的过程中,房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住宅不仅被人塑造,它也同时塑造着人对于生活的意义。改革开放后,从低层住宅到多层、高层;从原来的福利分房到住宅市场化,到如今的高楼大厦,中国人居的每一次变革都在改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探索。

然而如今的我们却时常都会念旧,怀念小时候的味道;怀念小时候的街道与弄堂;怀念小时候的城市地标。怀念…………

墨镜王王家卫曾说过: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事实上怀旧俨然成为一种社会情结。在时光的过滤中,人们通过一个个怀旧事件赋予过去价值和意义,住房变迁也一样。怀旧行为的背后,是人类寻求心理安全感的表征。在当下激烈变化的中国,是一个人还没长大就要怀旧的时代,这是一种现代性症候。现在搜狐焦点贵阳站小编带你唤醒中国住房变迁的结构史。

上世纪50年代:

在物资匮乏的50年代,能吃饱就已经很好了,人们根本不会奢望住的能有多好。所以在那个年代,人们的住房观念是只要能遮风挡雨的,什么都能改成房子住人。50年代,什么都能住,只要有得住。

50年代住草房,这是当时大部分农民居住环境的真实概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了。

50年代,城市里的住房,上海的弄堂式住宅是一个典型。

50年代,城市里的住房,北京的排子房也是一个典型。

上世纪60那年代

人们的生活水平开始挺高了,基本的温饱问题得以解决。这时候,人们开始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茅草屋,小弄堂以及排房均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中,取而代之的则是面积贼拉地小的小土方(这种建筑类型多出现在北方),每户人家也就是20几个平米,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一进门就是一铺火坑,坑上铺着一领芦苇席子,几床破被褥。

上世纪70年代

随着我国人口增多,可利用土地面积不断缩小,为了解决人口的居住问题,筒子楼也就应时而生。筒子楼也可是说是整个70后那一带的回忆。

曾有无数人在这样的筒子楼里结婚生子。上班面对面的同事,下班门对门的邻居,一到吃饭时间楼道里就油盐飞溅、人声鼎沸,这样的场景和生活方式也许都成了一代人永远的记忆。

“筒子楼”建筑又称为兵营式建筑,一条长走廊串连着许多个单间。因为长长的走廊两端通风,状如筒子,故名“筒子楼”。

70年代的筒子楼。当时城镇居民解决住房停留在等、靠、要,等国家建房,靠组织分房,要单位给房。筒子楼具中国特色的一种住房样式,是七八十年代中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制度紧张的产物。

上世纪80年代

随着我国对外改革开放,我国的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是非常大的,那时的国有企业福利也是非常好。在这时福利分房这个词就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无历史舞台上。

其实,分房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分房小组要调查申请人的住房状况,还要根据申请人的各类情况和领导的意见、建议制定“住房分配细则”等等。

1980年,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中国房改的思路。下图为80年代初居民的住房。

1979-1986:调房大会发展成房交会。那时候,房子还不算是商品,也就不存在交易。因此,当时的房交会叫做调房大会,真正的房交会1986年悄悄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80年代中期,城市里许多人住进了单元房,单元房是指设施相对完备,自成体系的独立房子,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单元房一般是由厨房卫生间和房间连成的整体,卫生间和房间的数量不限,但必须在同一整体之内。

单元楼,与筒子楼和团结户相对,相当于西方的公寓(APARTMENT)。住户除了出入自己的单元之外,无需和别人共用空间。

单元楼对住户的生活隐私保护较好,但也有人称这种户型不鼓励邻里交往,因而促进了城市社区人际关系的冷漠。

上世纪90年代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在这时“商品房”这个词首次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

90年代,开始的高层商品房从起居厅的启用、入门玄关、储存空间、成套厨卫,等显示出的公私分区、干湿分区、动静分区等注重功能关系特色赢得了广大欢迎。居民的居住形态从节约到舒适。人们消费观念、投资观念、审美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当时装修不贵,1.5万元就能把新家搞得像模像样了。

1998年,福利分房制度宣告终结,朱镕基总理提出住房制度改革的一整套想法,房改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1998年,成为中国房改进入实质性阶段的一年。

1998年,人们在哭、笑、怒、骂之余现实起来,房屋、楼价上升到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关心的层面。至此,新的住房时代开始了。

21世纪

进入21世纪,理想的美好生活住宅成了人们追求的目标。以前人们买房关注的是地段,而现在人们买房不仅仅看地段,物业,社区服务,配套以及高科技的智能家居等也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

这个时代,开发商新建的住宅,都追求“高端大气上档次”,连名字也透着国际范儿,比如“莱茵郡”、“天鹅湖”、“香榭丽园”、“曼哈顿”等。

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复式楼、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在追求宽敞的同时,还在追求着居住环境的各种配套设施,要住得舒服,住得开心。

摩天大楼(skyscraper)又称为超高层大楼,非常高的多层建筑物。在中国大陆,建筑规范规定100米以上高度的属于超高层建筑。随着住房需求的提升,超高层在中国成为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建筑形式被发掘 。

搜狐焦点贵阳站编辑:明洋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